學術園地

                                          培訓促進管理體系的有效實施

                                          發布: 2006-01-23 00:00:00

                                              一個組織在建立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后,能否有效、順利運行,依靠的是各相關崗位人員的能力。如果員工的能力能較好地滿足崗位要求,管理體系就能夠持續有效地運行。因此,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對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將起到推動作用。
                                          一、員工能力的要求
                                              一個對組織的產品和服務相當熟悉并擅長與顧客溝通交流的銷售員能很好地向顧客介紹產品/服務的情況,并引起顧客的購買愿望;一個熟悉產品加工的操作工人,更能生產出滿足顧客要求的產品。因此,不同崗位的能力要求是由崗位的要求及所承擔的職能決定的。
                                              通常,對人員能力的要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1.現在的要求
                                              當前產品/服務的要求。
                                              生產工藝/過程的難度。
                                              設施設備的操作。
                                              與上級及員工之間的溝通能力。
                                              熟知各管理過程的要求。
                                              2.將來的要求
                                              新產品的開發,老產品的改進;
                                              工藝/工裝的改進、新工藝的應用;
                                              創新能力。
                                              3.法律法規、行業的要求
                                              國家對特殊工種的資質要求,如焊接工、電工等。
                                              對具體的人而言,可通過以下幾方面衡量,體現人的能力。
                                              工作經歷:如從事過設計工作、銷售工作。
                                              資質:如具有焊接上崗證、電工上崗證。
                                              技能:熟悉某項專門技術,如車工、空調安裝。
                                              培訓:如接受過何方面、何種方式的培訓。
                                              以往的業績:以往的工作表現,取得的業績。
                                              為了提高培訓的有效性、針對性,應清楚地識別崗位的要求與人員的能力,應對每位員工從上述幾方面評價是否滿足崗位的要求,對不能滿足崗位要求的,應通過采取針對性培訓,使其獲得相應的資質、技能。
                                              對崗位要求的識別和評價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顧客要求、生產/工藝、設備設施、環境等變化,都會帶來崗位要求的變化,從而引起員工能力要求的變化。
                                          二、培訓
                                              1.培訓的作用
                                              通過培訓,可提高員工的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的意識和能力。良好的意識是充分發揮能力的前提。
                                              良好的意識體現在:顧客至上的思想,產品質量的意識,員工之間良好的溝通和協調,健康安全環保的意識,認識違章操作所帶來的嚴重性。
                                              意識的形成和提高,是各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和前提,如果員工沒有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意識,實現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是難以想象的。體系的有效運行就是通過各崗位員工的共同努力完成的。
                                              能力體現在該崗位員工能較好地滿足崗位的要求,能夠勝任,表現出良好的業績。
                                              2.培訓的內容
                                              應針對不同崗位的要求和員工的現有能力確定培訓的具體內容,通常應包括以下方面:
                                              ①GB/T 19001、GB/T 24001、GB/T 28001標準知識的培訓
                                              標準培訓宜采用淺顯易懂的案例加以說明,以便理解和掌握,切忌為講標準而講標準。
                                              ②作業文件
                                              不同崗位有不同的作業文件,應針對工作要求,對其進行作業文件的培訓,例如:
                                              采購崗位包括原材料/配件的技術條件,供方的選擇評價,采購合同的簽訂,采購計劃的編制,供方的動態管理;操作崗位包括產品/服務要求,工藝/操作文件,設施/設備的操作規程;安全健康的要求,崗位對環境的影響,預防處理。
                                              ③生產技術/服務知識
                                              對生產/服務一線人員,尤其應培訓生產/服務知識。例如:生產/服務的環境管理,設備/工裝的使用要求、技巧和關鍵點,設備/工裝的保養要求,產品/服務關鍵點的測量、測量裝量的使用,出現涉及職業健康安全、環境影響等意外情況的處理、平時如何預防。
                                              ④溝通的技巧
                                              正確、有效的溝通可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減少員工之間、部門之間的誤會與磨擦。對于某些崗位(如合同受理、顧客接待、客戶服務、顧客投訴等),進行外部/內部溝通尤為重要,直接涉及組織的形象。
                                              應加強對員工的溝通方式、技巧的培訓。
                                              ⑤法律法規
                                              許多組織的生產和服務均涉及一定的法律法規和行業要求。
                                              對建立環境和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組織而言,法律法規、標準的識別和執行是實施管理體系的前提。例如:與質量管理體系有關的有《產品質量法》、《標準化法》、《計量法》等;與環境管理體系有關的有《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污水綜合排放標準》、《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等;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有關的有《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等。
                                              3.培訓的實施
                                              組織應定期對培訓進行策劃,根據生產、服務、產品、銷售的現狀,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制定針對現在和未來的培訓計劃。
                                          培訓的計劃應包括:
                                              時間;
                                              參加的部門/人員;
                                              培訓的內容、考核的方式;
                                              資源,如教師、培訓經費、授課場地、電腦、投影儀等。
                                              培訓可采取內部外部相結合的方式。
                                              培訓產品、工藝、設備操作等方面的內容,可聘請組織內部的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某項管理知識培訓,如管理標準、統計技術等,可聘請外部的專家進行;上崗資質培訓(如電工、焊工、內審員等)應委托專門的培訓機構進行。對于某些技術性能的工種,如電工、車工、銑工、鉗工、油漆工、焊工。采用師傅帶徒弟的培訓方式是最有效的。
                                          三、培訓有有效性評價
                                              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評估培訓的有效性。
                                              1.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意識的提高。可以根據員工的行為作出判斷,如發現不合格品,是否主動挑撿,并及時隔離放置,以避免流入下道工序;對生產現場的不同固廢是否主動、習慣地放入相應的收集箱內;作業現場的一些安全保護設施,如緊急制動、護欄、消防栓是否保護良好。
                                              2.嚴格按作業要求進行生產和管理。對于有工藝要求的,如溫度、壓力、速度、時間,是否嚴格按工藝進行操作;有害作業崗位的人員是否佩帶口罩、耳塞等;設備操作、維修的工作液或潤滑油出現泄漏,是否及時積極地采取措施。
                                              3.產品/服務質量穩定。通過對各工序產品合格率、報廢率、返工率的統計和對照,可以評估各崗位的能力是否提高。
                                              4.重大環境因素/重大危險源的控制是否有效。如危險品倉庫無泄漏、無爆炸,無工傷死亡事故,無職業病,各項排放指標低于國家/地方標準。
                                              5.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的方針、目標是否順利實現。
                                              6.顧客/相關方的滿意程度是否有所提高。
                                          ? 大白屁股